综合逆袭传奇!欧预赛晋级赛上演燃情逆转风暴:21财经搜索
资料:第一财经、投资界
而就在上海房地产如火如荼之时,“唱空”上海房价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房价需要需求的支撑,如果城市中人口流入与聚集程度高,那么其房间往往较为坚挺。所以北上深广等城市一直以来房价都能维系在高位。
但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竟然同比出现负增长,令市场哗然。这一数据也成为各方看空上海房价的核心因素。
上海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总数比2014年末减少10.41万人。这是188金宝博本世纪以来,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为0.4%。其中,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下降1.5%。相比2014年996.42万的外来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近15万。
如果说仅从人口增长来看,仍缺乏足够的依据(毕竟不仅是上海,近5年北上广深的人口流入都明显减缓,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
那么还有一类从经济结构分析上海优势不再的文章,则更容易让人产生担忧情绪。此前,网上广为流传一篇名为《魏达志: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浦东也干不过前海!》的文章,此文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圳大学教授魏达志。
文章称:从长远看,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这是由上海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上海的央企、地方国企、外资企业、民企比重为 1:1:1:1,而深圳90%都是民企和个体。创新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2015年,深圳GDP1.75万亿,香港1.79万亿,广州1.8万亿,新加坡1.83万亿,北京2.29万亿,上海2.49万亿。魏达志说,按这个基数,上海慢下来,深圳快起来,深圳赶上上海的时间大约是8-10年。再过10年,深圳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且是香港的一倍。
确实,在这个被资本和科技所主宰的社会,一个城市要有绝对的话语权,必须在两大产业上有突破,即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或至少在某一个产业傲视群雄。
正是因为在这两大产业上都不占优,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广州一线城市的地位近几年也受到了不小挑战。
而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堪称典范,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和好几家明星企业。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未来型产业的布局在经济发展中已经体现出了强大作用。
反映在人口增量上,深圳近五年的人口数据增量分别是10.95万、8万、8.15万、15万、60万。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股市和楼市热之下,深圳的人口增加了60万之多。
对此观点,前《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随即发表了一篇名为《当深圳敲门,对上海是阴影还是动力逆袭传奇!欧预赛晋级赛上演燃情逆转风暴? 》的文章。文中写到,作为在上海读书和工作16年的新上海人,一边读,心理阴影一边扩大。虽然不同意文中的一些观点,但受其触动做了点研究后,方感深圳冲击波之强:
1、深圳经济总量20年后可以超过上海逆袭传奇!欧预赛晋级赛上演燃情逆转风暴;
2、深圳人均经济指标早已超过上海,且上海难以追上;
上海的面积是深圳的三倍多,人口是深圳的两倍多。2015年深圳人均GDP是上海的1.5倍以上。上海到2020年的目标之一是人均GDP15万元,深圳2015年已达到15.8万元。考虑到深圳比上海增速快,从人均GDP来看,上海也许永远赶不上深圳了。
3、深圳的创新指标优于上海;4、深圳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家精神强于上海。
综上,虽然上海在城市综合管理、文教卫体等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上仍有一定优势,但在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企业素质、人口年轻化等方面,上海都已落后。换言之,上海的优势更多是总量优势和存量优势,而深圳的优势更多是结构优势和增量优势。
文章中有一段讲述上海历史时,引用了前人们对上海的总结:上海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展为现代大都市,关键在于三大要素,即自治、法治与安全。长期的自治与法治,培育了上海人的契约精神,养成了上海人遵纪守法的习惯。
也是在这样的商业文明和产业基础上,才有了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经济中的举足轻重。曾经的“上海造”是质量的象征,上海是众多发明创造的策源地。1980年,上海一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2%,这样的比重绝对后无来者。
虽然作者讲到这里便点到为止,并未引申开来,但作为上海人都很清楚,现在叫的响的上海本土企业、品牌已经越来越少了。
之前网上热传的英雄钢笔资产抵不过上海一套房,其实这个英雄钢笔也是当上海老牌制造业的代表之一。
1992年和1993年,“英雄”先后在a股和b股市场上市,成为上海最早一批上市企业。1996年英雄集团的半年财报显示:总资产超过7亿元,净资产3.72亿元。但如今它从3000多人的大厂到最后不足150人,净资产减少到200多万元,抵不上上海一套房子。
旧产能在淘汰、转移,新产能却还未能挑起大梁,上海也在经历着结构转型之痛。
市政府钱袋子鼓 制造业总体下滑
从数据上来看,上海2016上半年经济可谓喜忧参半。2016年上半年,上海完成生产总值1.2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这一增速与全国保持一致,但是增速同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
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对第一财经表示,因为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杂,需求疲弱,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上海的工业结构也处于转型阵痛期,因此上半年整体工业生产形势比较严峻。
上半年上海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3743.94亿元,下降3.3%。与之相对应,则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继续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但这也就意味着,上海要实现此前规划的“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的目标,压力有所加大。
另外分行业看,上海的六大重点行业里,除了体量相对较小的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了增长(1.2%),其余五大重点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下降10.3%,汽车制造业下降3.3%,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下降0.6%,精品钢材制造业下降7.9%,成套设备制造业下降2.6%。这六大重点产业的增速下滑,给上海制造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而另一面,由于金融、地产使财政收入持续上涨,市政府钱袋子特别鼓。今年上半年,上海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6%,远高于全国的7.1%的增幅。
其中,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较大。其中金融业增加值2402.22亿元,增长17.1%;房地产业增加值821.31亿元,增长6.9%。
但明眼人都知道,土地财政不是长久之计,仍需要点燃新的经济引擎来解决房地产绑架经济的问题,这就要考验政府如何把钱用在刀口上。
秦朔在《当深圳敲门,对上海是阴影还是动力? 》中较为委婉的指出,上海目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因为:
上海有一个强势政府,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系统。上海总能把中央交办的事情办得最稳妥,上海是中国城市中最佳的受托人。但是,一利必有一弊,上海卓有成效的网格管理和精致的海派文化的熏陶,在筛掉杂质的同时,也终结了很多活力与可能性。
在上海,你很少看到就某一个问题,激发整个城市各种经济成分的热忱,头脑风暴,群策群力。上海习惯的方法是,高素质官员组织调研,找出具体目标和方向,让大家执行。
那么比来比去,究竟有没有一个结论呢?
《当》一文章最后指出:今天,商业可能兴起于茫茫神州的很多地方,可能兴盛于具备制度与文化优势的一部分地方,但是,如果要找一个兴盛之后的放心之所,上海还是最佳选择吧。历史积淀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不会像经济指标那样易于被超越的。
上海不是深圳,很多方面也做不了深圳,但上海可以借鉴深圳在一个更为充分的竞争环境中,那股敢想敢干、不怕失败的精气神,以及绝不小富即安、勇攀创新高峰的狠劲与自信。
同样,深圳学上海,也不是简单去制定500强落户的奖励政策,而是要在综合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全面素质方面,更用心,更精进,补短板。
在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是用一种更好的精神状态,做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竞争能激发动力,但合作更能创造价值。中国经济未来,既需要有深圳这样的最佳创新者、无畏的开拓者,也需要上海这样的最可信赖的受托人和管理者。这是21世纪中国能力的最佳组合。若国运如此,天下谁惧!
逆袭传奇!欧预赛晋级赛上演燃情逆转风暴我为什么舍弃北上广,选择在深圳创业?因为土!
最近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跑到深圳创业?”
的确,作为一个在魔都和帝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都工作过的人,我为什么舍弃北上广,偏偏要跑到深圳创业呢?
是啊,为什么呢?
首先排除可能性最低的选项,说说我为什么不在广州创业吧。
虽然北上广多年稳居中国城市GDP排名前三(根据2016年一季度数据,上海第一,北京第二,广州第三),但去过广州和深圳的人基本都觉得:虽然都是广东城市,但广州和深圳比起来实在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了。
尽管我在广州的朋友经常跟我炫耀广州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和深圳比有多么实惠、广州的生活节奏有多么悠闲、广州的高等院校有多么扎堆等等广州的优点,但我必须指出的是广州的发展和创新早已出现疲态。
据预测,广州的GDP在2017年就会被深圳超越,而这些广州所谓的“优点”(除了高等院校扎堆以外)很多时候也变成了广州发展迟缓、缺乏创新的外部表现:你见过哪个发展迅速且创业气息浓厚的城市房价一直比较稳定且生活节奏悠闲的?我有个曾经在广州创业朋友甚至说,中国的一线城市应该是“北上深”,因为他觉得广州和深圳比起来早已没有了一线城市该有的现代感和快节奏。
再来说说我为什么不在上海创业吧:
本地文化强势,非常排斥外地人。大概因为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并且常年稳居中国城市GDP榜首,所以上海本地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导致上海的本地文化非常强势。基本所有去过上海的外地人都有被上海人歧视过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上海人在非上海人中很不受欢迎。我很多在上海打工或创业的外地朋友都跟我抱怨过上海人在公司很喜欢抱团并且经常通过说上海话来将外地人排除在他们的对话之外。
最可怕的是,这种强势的本地文化已经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外地人一旦扎根上海,很快也会沾染上本地人喜欢歧视外地人的习气,已然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个“外地人”,这就是上海独特的“作(zu )”文化。所以我经常会和我在上海的一些外地朋友开玩笑说:上海别呆多,呆多必变作。这显然不是一种可以兼容并蓄、鼓励外地人来上海掘金的氛围。
巨头扎堆,给中小企业留下的空间很小,创业氛围差。上海作为中国内地最现代化也最西化的城市,盘踞着众多世界500强、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这样的环境让创业公司可供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很多:上海政府服务这些大企业都服务不过来,对于创业者的政府服务就不那么上心了;上海高等学府的毕业生都会首选去外企、国企或者大型上市公司工作,这让创业公司招人非常困难;由于上海大部分人以在大公司有一份稳定且高薪的工作为荣,这也导致上海对创业人群的态度比较漠然,整个城市的创业氛围也相对淡薄。我很多时候甚至感到,在北上深三大城市中,上海的创业氛围是最差的。
“魔都”的物质诱惑太多,让人无法专心创业。很多人说上海被称之为“魔都”是因为这个城市有魔力让你沉迷于她的物欲横流和纸醉金迷中不可自拔。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每次去上海都会进入一种“买买买+吃喝玩乐”的状态,因为上海的确有很多让人可以买买买和吃喝玩乐的地方:这里有可以一览国际大牌的南京路、淮海路,还有可以找到不少时尚买手店的小街小巷;这里有可以吃到米其林顶级餐厅的CBD地区,还有可以找到美味小吃的上海弄堂;这里有可以和几个好友找个静吧喝点小酒的永康路、淡水路,也有可以给富二代们挥金如土的外滩夜店……总之,在上海这座“魔都”,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所以这里的年轻人不仅追求高薪,还很讨厌加班,这种状态当然是创业的大忌。
说完了广州和上海,该轮到北京了。其实最多人不能理解的不是我为什么去深圳创业,而是我为什么放弃北京那么好的创业环境去深圳创业。
诚然,北京是中国互联网氛围最浓、创业氛围最好的城市,我在北京互联网圈工作的大半年深有体会。甚至在我离开北京去深圳之后,每次回北京出差我都会感慨北京的互联网和创业氛围真好、资源真密集!不过,这些都没有阻挡我离开北京的步伐,原因如下:
创投圈太浮躁,大忽悠太多。北京有中国最好的创业氛围的原因是北京有中国最多的创业者和创业配套资源,每天你都能听到“XX公司又拿了XX顶级基金XX万融资,估值XX亿”这样的新闻,这当然是件好事。但你也会发现你在北京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和一些所谓的“牛人”聊一些所谓的“星辰大海、诗和远方”,聊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浑身打满了鸡血想要大干一番!然而,当你回到自己五环以外的蜗居住所之时,才猛然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恭喜你,你又被北漂创业的梦想成功忽悠了!正是因为我在北京的这大半年亲眼见证了很多这样的浮躁,而我又知道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浮躁的人,所以我决定离开北京,远离容易让自己浮躁的环境。
环境差、生活粗糙、租房成本高。这大概是所有北漂一族最受不了的地方。作为一个在南方城市南京长大的江苏人,北京对我来说环境实在太差了!尘土飞扬、气候干燥……环境差就算了,生活也特别粗糙,饮食、出行方面都差强人意。我在北京遇到过的几乎所有南方人都觉得北京餐馆里的菜又油又咸又难吃。吃得粗糙也忍了,北京的交通才真的是变态至极呀!本身城市就这么大,马路还这么堵,很多时候从中关村到国贸往返一趟大半天就没了,严重影响办事效率。但最最让年轻人蛋疼的还是北京的租房成本,月薪没有个一两万的你就只能天天体验蜗居的感觉。但哪个不烧钱的创业公司能给员工动不动就开出一两万的薪水?这也让在北京创业的成本变得高了不少。再说,如果每天都要操心吃住行方面的事情,如何有精力全身心创业呢?
北京之所以被称为“帝都”,是因为这里遍地都是“皇亲国戚”呀!连个出租车司机都能跟你炫耀他认识中南海的谁谁谁,更别说创投圈有多少根正苗红的娃了。之前有北京的创业者和我抱怨过,毫无背景的屌丝创业者想要获得同等待遇,有时候必须用钱甚至股权来获得良好的政府关系,否则在北京简直没得混。最可悲的是,外地屌丝哪怕在北京创业成功了,买得起房娶得起老婆了,最后还是发现自己没办法在北京落户,只能指望自己的下一代有机会在北京上个户口,以此圆了自己的北漂梦……
最后来说说我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创业吧。
不过为了体现“欲扬先抑”的精神,在说深圳的好处之前我必须要说一说深圳的几个槽点:
名副其实的文化沙漠,比香港还要文化沙漠。“文化沙漠”这个词之前一直被用来形容香港这个节奏超快、缺乏文化氛围的大都市,但不得不承认香港诞生和培养了诸多在华语圈影响力巨大的作家、导演和音乐人。然而,与香港毗邻的深圳就没有这么多文化氛围了。深圳的节奏已经慢慢赶上了香港,但深圳的文化生活却依然相对滞后,你在深圳几乎看不到什么文艺气息浓厚的精品书店、小众电影院、清唱酒吧和特色咖啡馆,年轻人谈论的更多是如何做生意赚钱而不是如何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所以在文化这点上,深圳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甚至香港。
土!到处都能看到土得掉渣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土老板和土豪。虽然深圳的城市规划和高楼大厦非常现代化,很多场所设施非常高大上,但这些都掩饰不了深圳骨子里那一股还未摆脱的土气。深圳的有钱人大都是靠拆迁发家的土豪、靠改革开放下海大潮赚钱的土老板和靠一技之长实现屌丝逆袭的土鳖创业者,这些人在北京上海那些世代富裕的“贵族”眼中就是一群毫无教养的“暴发户”:深圳暴发户们喜欢豪车带来的身份象征,却不懂豪车背后传承的贵族文化;他们喜欢买爱马仕包包和皮带,却不懂得真正的贵族买的却是爱马仕的马具和家居;他们以为浑身上下穿满名牌就是财富的象征,却不知贵族们往往更愿意去隐藏自己的贵族身份……这种北京上海“富豪”对深圳“土豪”的鄙视有些类似欧洲贵族和知名大家族(Old Money,中文译作“老钱”)对美国那些后来居上的富人(New Money,中文译作“新钱”或“新贵”)从心底里发出的鄙视。
的确,深圳骨子里的土短期之内是改不了的,因为发展太快带来的财富必然缺乏根基和内涵,土得掉渣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就算逆袭成为有钱人也很难去掉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土气。三代才能造就一个贵族,深圳还差得太远。
深圳大概是矮挫穷男屌丝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线城市。矮、丑、秃顶、有体臭、没品位、没素质、讲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吃饭吧唧嘴……我来到深圳后惊讶于自己怎么会遇到这么多毫无品味、气质和教养可言的男人!虽说深圳也是一个十分现代的城市,但即使在CBD地区,你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缺乏素质、影响市容的男性:随地吐痰、随处抽烟、肆意插队、肩头落满头皮屑、浑身体臭却不注意个人卫生、觉得热就掀起衣服露出啤酒肚、手脚指甲很久没剪已经发黄发黑都毫不在乎……每次遇到这样的屌丝,我就会开始怀念北京上海那些工资不一定高但一定会注重体面的男性上班族们。看来深圳的男人为了赚钱真是连体面都可以不要了……
扒完了深圳的槽点,最后我们还是说说深圳的好处吧:
不问出身,不看学历,绝对“成王败寇”的文化。刚才在槽点里我提到了深圳的“土”,但这也是深圳的优势之一:只要你有本事实现屌丝逆袭变成人生赢家,没有人会care你之前是干嘛的。在北京上海,人们会很看重你的家庭出身、你的学历甚至你的外貌。但在深圳,你可以是个出身山村、其貌不扬的穷孩子,没上过大学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但这没关系,只要你能在深圳做出一番事业,就没有人会对你的过去指手画脚。同理,即使你是个哈佛毕业的博士,可以在演讲台上谈笑风生、指点江山,如果你做不出一番事业,深圳的人们也不会把你当回事儿。这就是深圳极其务实的“成王败寇”文化,这种文化让深圳成就了无数白手起家、屌丝逆袭的故事,也让有梦想的人可以公平竞争,不用考虑自己的历史包袱。
从不排斥外地人,深圳是最不“广东”的广东城市。深圳的城市宣传标语是“来了就是深圳人”,我觉得这句话非常贴切。在深圳,你可以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口音,而这些人几乎都不说广东话只说普通话,因为深圳就是一个靠外来移民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这些移民也保留着他们家乡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在深圳你几乎可以吃到中国的任何菜系,甚至在火锅方面,你都会发现各种花样繁多的选择:海南椰子鸡火锅、潮汕牛肉火锅、重庆老汤火锅、四川麻辣火锅、云南斑鱼火锅、北京铜炉火锅、贵州酸汤火锅等等,口味从完全不辣到变态辣都有。我相信,不管你是来自何方的创业者,在深圳都可以找到家乡的味道。
态度务实,不追求表面功夫,很纯粹的资本主义。深圳是一个特别务实、生意气息十分浓厚的城市,不管是在地铁上、马路上还是咖啡馆里,你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各种各样正在谈合作、谈生意、谈“钱”的人。和北京的“谈梦想谈情怀”、上海的“谈品味谈情调”不同,深圳的商业文化有一种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精神:一切都用业绩和金钱来衡量,容不下任何忽悠与装逼。可能广东人做生意就是特别实际、特别讲究“闷声发大财”,所以任何事情,先把钱赚到再说,其他都可以忽略。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身处深圳的腾讯虽然身处BAT互联网巨头之列,却很少像阿里和百度一样时不时冒出一条刷屏的大新闻的原因。同样很少发声的还有每年创造千亿人民币营收的华为。不管腾讯还是华为,他们都代表了一种属于深圳的商业精神:低调务实,用业绩说话。所以,深圳是一个可以让人沉下心来做事,放下浮躁认真创业的城市。
自然环境好,城市规划好,好吃的东西多。这点就是北京上海在环境和生活方面无法比拟的地方了。深圳的空气比北京好太多,而绿化又比上海好太多,在饮食生活方面由于处在对食物异常挑剔的广东省,所以从早饭到夜宵都有非常好吃又实惠的选择。我承认北京的皇家园林非常霸气、牛羊肉也很好吃,上海的十里洋场十分有腔调、外国菜也丰富得没话说,但是在日常生活方面,我更喜欢深圳:这里有可以让我一边吹着海风一边享受满眼碧绿的红树林,也有15元一份让我天天吃都吃不腻的牛丸粉和猪脚饭。创业如此辛苦,当然要保证每天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吃到好吃的食物啦!
正如莎翁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北上广深到底哪里最适合创业,一千个人也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
前两天我看到了一篇对比上海与深圳的文章,里面有段话我很喜欢:
与大上海财富帝国的定位有所不同,深圳的目标更象是一个人本主义的创意王国:前者导向对既定财富的攀比,后者致力于未来财富的开发;前者青睐志酬意满的成功者,后者宽容壮志未酬的失败者;前者对后来者预设很高的门槛,后者鼓励新来的创业者登堂入室;前者更象巴黎,只要你有足够的钱,你就可以畅行无阻,享受纸醉金迷的愉悦,后者更象硅谷,只要你有真正好的创意,你也可以畅行无阻,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前者是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者形象,手持文明棍,雄视一切,后者是野心勃勃的青年创业者形象,胸中有韬略,叱咤风云……在资本和创意同等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深圳和上海的取舍各有利弊,很那说谁的定位更胜一筹。但是,在今天这个商业财富变动不居的时代,深圳价值观正在成为上海价值观最强有力的挑战者。
不管选择在哪里创业,我相信每个创业者都有自己的理由: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快点击“阅读原文”,小编给您说个事!
评论